茶餐廳是何時在香港出現的?據說殖民地時期,香港受西方文化影響,香港人開始「飲西茶」,但當然不能光顧為外國人而設、收費高昂的高級西餐廳,平民化的咖啡室或冰室便應運而生(即茶餐廳前身),提供揉合了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飲。
如便利店一樣,總有一間茶餐廳在附近,無論經歷多少經濟不景,仍能在香港遍地開花。小時候,很少光顧茶餐廳,對它的印象只有卡位、瀰漫著香煙的氣味和玻璃桌面。茶餐廳亦與時並進,裝修現代化了,經營手法趨向集團化,也有二十四小時營業。不過,唯一不變的是那香港精神。
茶餐廳的菜單,甚麼東西都有,無論魚蛋粉、炒粉麵飯、奶茶咖啡,三文治到海南雞飯都應有盡有,總之各地美食,茶餐廳都能夠滿足你的需要。茶餐廳創意無限,撈丁、鴛鴦(咖啡混奶茶)、檸啡(咖啡混檸檬)、雞批、絲襪奶茶、菠蘿油、紅荳冰、乾炒叉燒意粉……都是香港茶餐廳原創的!
還記得麥兜的快餐常餐特餐故事的對白嗎?
「常餐有咩食架?同特餐一樣囉!
特餐係咩嚟架?同快餐咁上下囉!
快餐又係咩嚟架?車,快餐咪即係午餐!
午餐食咩架?午餐同晚餐一樣囉!
晚餐又食啲咩呀?晚餐咪即係常餐……」
我相信差不多每一香港人都能夠說出常餐是火腿通粉、火腿煎雙蛋、牛油方包再配咖啡或奶茶。大家都喜歡將「常餐」的火腿通粉變為火腿即食麵,煎蛋變炒蛋,待應都會一一為你修改,埋單時仍然都是「常餐」的價錢。還有凍檸檬茶少冰走甜、凍奶茶少甜多奶,茶餐廳彈性之大,如香港人一樣,靈活多變,一切也有可能。
茶餐廳服務速度快,是真正的「快餐店」,當你落單後不出一分鐘,你的凍檸茶已經端在面前,其餘的食物都會在五分鐘內到齊,待應們不用托盤,一手捧著四、五碟餐,兩隻手拿著八杯飲品在茶餐廳中來來往往,絕對專業,香港人的敬業與樂業和工作的效率可見一斑。
在時常光顧的茶餐廳,老闆和待應都會送上親切的問候,談談生活上的鎖事,你的「例牌」早餐自動會端在你面前,無需落單,誰說香港人冷漠無情。
茶餐廳不自覺地成為了最能代表香港的事物之一,很多移民到外地的香港人,最希望是喝一杯茶餐廳的絲襪奶茶,吃一個蛋撻,本地人亦然。茶餐廳的「香港精神」,自由開放、與時並進、不斷求變、靈活創新、中西合璧,不正是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特質嗎?若果有一天所有茶餐廳突然消失,你估香港會變成怎樣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