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中秋節,秋高氣爽,美中不足是雲層較多,月亮間中躲在雲間。清爽天氣更增傻雲雅興,在追月夜觀賞舞火龍和綵燈。
[From: www.discoverhongkong.com]
舞火龍場面墟冚,我在6時45分到達,最佳的位置已擠滿人,幸好在較邊找到一個不錯的位置。火龍在我們前面舞動,好震撼,仲好大煙。因我沒有專業的器材,拍攝是件不容易的事,照片拍得很差。
2011年5月23日,大坑舞火龍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舞火龍是香港大坑的傳統習俗,早於19世紀末出現,但實際由何時開始卻無從稽考。大坑區原為一客家農村,人口稀少。據說於1880年的中秋節前夕的一晚,颱風吹襲大坑村,村民發現一條大蟒蛇,將它擊弊後,送警署處理。翌日,颱風過後,大蟒蛇屍體失蹤,大坑村發生瘟疫,多名村民病亡。當時,有道士說此大蟒蛇原本是龍王之兒子,因此要降疫症懲罰該村,報復殺子之仇恨。而村中又有一位老翁,聲稱有神仙報夢,指海龍王最怕是火龍,火克制水,所以在中秋節連續三晚,即是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,三天舞火龍,就可解脫這場災難,村民照辦,並沿襲至今。
火龍身長220呎(67米),分成32節,先以粗麻繩紮成龍骨,再用珍珠草紮成龍身。龍頭由藤條屈曲為骨架,龍牙以鋸齒的鐵片造成,雙眼是手電筒,舌頭是漆紅的木片,「龍珠」是個插滿線香的沙田柚,一共兩個。大坑舞火龍插上過萬枝線香的火龍,由三百人舞動大火龍,在街道上飛舞翻騰,十分可觀,但只限男性觀舞龍。
火龍晚上6時在大坑蓮花宮點睛開光,再於安庶庇街插香後起龍,先到浣紗街對嘉賓作致敬禮,多數會打龍餅(喜結龍團),之後會按傳統遊街,遊街完畢會到浣紗街拔香和重新插香,後會在浣紗街表演,「火龍過橋」、「火龍纏雙柱」、「綵燈火龍結團圓」。從2010年起,火龍會在中秋正日舞至維多利亞公園中秋綵燈會。從前,節日完畢後,習慣把火龍拋下銅鑼灣避風塘的海底,以示「龍歸滄海」,但近年為免污染海水好於深夜用貨車送到焚化爐,變作「飛龍在天」。
舞火龍後,前往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中秋綵燈會,欣賞大型綵燈。 最亮眼的巨型綵燈「萬燈喜月」,是綵燈設計比賽的優勝作品,由矗立在水池上的巨大月亮造型綵燈(喜月),以及四周飄浮著的眾多小綵燈(萬燈)組成,「萬燈喜月」的名字又帶有「喜悅」之意。綵燈以嫦娥與后羿的傳說為主題,高約18公尺,並以LED燈營造出千變萬化的視覺效果。我很喜歡「萬燈喜月」,因你可以並走進六層樓高的巨型綵燈「萬燈喜月」內,而且非常具中國特色。
在這個人月兩團圓的日子,我跟親朋一起,過了一個歡樂中秋節!